明年,2019年將是它的百歲生日,它就是上海華通開關廠。中國大型的綜合性開關設備制造和成套電器制造廠。全廠占地面積18.1萬平米,建筑面積11.3萬平方米。1986年底有職工近5000人,其中工程技術人員609人。
Part 1:工廠概述
江澤民、陳丕顯、鄒家華為上海華通開關廠建廠七十周年題詞。
華通開關廠的前身是華通電業機器廠,1919年1月由姚德甫等4人合資創辦。初期租借兩間廂房,雇用10余名工人,制造熔斷器和從事電器修理業務。1931和1940年,工廠先后進行了擴建,職工增至900人左右。1941年改名為華通電業機器廠股份有限公司。1950年元旦,經上海市政府批準,實行公私合營,成為上海市第 一家公私合營的電工企業。1953年改名為上海華通開關廠。
上海華通開關廠徽章
2005年上海華通開關廠實施轉制,原址用于商業開發等,現已建成“新梅共和城”。
Part 2:發展沿革
50年代中期,華通開關廠已能生產低壓空氣開關、高壓油斷路器、隔離開關和各種電工控制設備。1955年試制成功塑殼式低壓空氣開關。50年代末,試制成220千伏很高壓多油斷路器。1958年在彭浦地區開辟了新廠區。1959年試制并生產了 110千伏高壓少油斷路器和電子自動化裝置。60年代初,試制成功為1500千瓦以下柴油發電機和2500千瓦以下汽輪發電機配套的快速勵磁調節器,以及為30萬千瓦以下發電機配套的可控硅勵磁調節器。此外,還試制成功各種近、遠作用式裝置,遙控、遙測裝置等22個新產品。70年代,試制成功27.5/35千伏六氟化硫斷路器和200安電子開關。80年代,試制成功6千伏/600安和10千伏/600安等多種真空接觸器和斷路器,并試制成功110千伏和220千伏高壓全封閉及敞開式六氟化硫組合電器。除試制新產品外,工廠又改造了開關板廠房、新建六氟化硫組合電器大廳、高壓斷流試驗站等,并從美國引進100~3000安塑殼自動開關制造技術,從瑞士引進10~35千伏六氟化硫斷路器、ELF高壓斷路器及MNS開關板等制造技術,從而使生產能力及技術水平又有進一步提高。華通開關廠的產品銷售全國各地和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上海華通開關廠廠史
1919年1月,楊樹浦發電廠變壓器間總領班姚德甫等集資白銀6250兩,并利用與英籍大班的關系,承攬電力公司外裝業務,創辦華通電業機器廠,原址在狄思威路(現溧陽路),初期租借兩間廂房,雇用10余名工人,制造熔斷器和從事電器修理業務。
1934年生產華通搖頭電風扇和自凍器,聲譽鵲起。1937年抗戰爆發后,被迫停工。1940年,工廠進行了擴建,職工增至900人左右。
“華通牌”全銅電風扇
1941年在小沙渡路(現西康路596號)建廠,改名華通電業機器廠股份有限公司。抗戰勝利后,生產迅速發展,開始生產鐵路電器,為發展鐵路運輸事業和減少對國外電器產品的依賴起了一定的作用。
1950年元旦,經上海市政府批準,實行公私合營,改名上海華通電業機器廠,成為上海市第 一家公私合營的電工企業。1953年改名為公私合營上海華通開關廠。
華通開關廠職工合影
50年代中期,華通開關廠已能生產低壓空氣開關、高壓油斷路器、隔離開關和各種電工控制設備。1955年試制成功塑殼式低壓空氣開關。
50年代末,試制成220千伏很高壓多油斷路器。1958年遷往共和新路2500號,在彭浦地區開辟了新廠區。
1959年試制并生產了 110千伏高壓少油斷路器和電子自動化裝置。
60年代初,試制成功為1500千瓦以下柴油發電機和2500千瓦以下汽輪發電機配套的快速勵磁調節器,以及為30萬千瓦以下發電機配套的可控硅勵磁調節器。此外,還試制成功各種近、遠作用式裝置,遙控、遙測裝置等22個新產品。
上海華通開關廠訂貨手冊
上海華通開關廠社教工作隊和行政工作組合影
1968年改名上海開關廠。
上海華通開關廠錄取通知書
1968年部分新入職員工合影
70年代,試制成功27.5/35千伏六氟化硫斷路器和200安電子開關。
上海開關廠“七二一”工人大學第二屆學員結業師生合影
1980年恢復原名上海華通開關廠。
上海華通開關廠通訊錄
80年代,試制成功6千伏/600安和10千伏/600安等多種真空接觸器和斷路器,并試制成功110千伏和220千伏高壓全封閉及敞開式六氟化硫組合電器。為加速產品更新換代,該廠適時引進了一批國外先進技術設備。
上海華通開關廠《華通技術》創刊號
除試制新產品外,工廠又改造了開關板廠房、新建六氟化硫組合電器大廳、高壓斷流試驗站等,并從美國引進100~3000安塑殼自動開關制造技術,從瑞士引進10~35千伏六氟化硫斷路器、ELF高壓斷路器及MNS開關板等制造技術,從而使生產能力及技術水平又有進一步提高。華通開關廠的產品銷售全國各地和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完成秦山核電站輸配電設備的制造任務。
上海華通開關廠技術中心
Part 3:美麗眷戀
將近60年過去了,當年在華通開關廠吃食堂的老人們年輕的也已經年過八旬,年長的已經九十高齡。老一輩人回憶起老食堂里的經典老味道,紅燒肉和大排骨,一定是少不了的。
當年上海人把吃大排和紅燒肉說成是吃大葷,而把吃肉片、肉絲說成吃小葷。在那個計劃供應的年代,這樣的好滋味至今讓人回味無窮。
那個年代有一句很響亮的口號,就是“工業戰線要超英趕美,要把中國貧窮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”。當年產業工人的干勁很足,而食堂作為后勤部門,也加班加點,保障供應。
食堂辦好了,工人師傅滿意了,他們干起活來也就更有勁了。工廠辦好食堂,其實也是搞好企業文化。
在那個年代,華通開關廠出了多位全國勞模,技術革新能手丁杏清就是其中之一,食堂大師傅鄭阿華也是其中的一位。
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先進生產者表彰大會上,他們受到了毛 澤東主席的接見。工會主席馬孟良回憶起50多年前的那一幕,仍然激動不已。
雖然那個年代,由家庭婦女轉型而來的食堂大廚們,燉的湯、燒的菜,沒有美輪美奐的外觀,也沒有出神入化的手段,然而,這并不妨礙華通老員工對老食堂里“媽媽菜”的眷戀。
Part 4:員工風采
車工丁杏清
為廠貢獻20周年榮譽獎章
為廠貢獻30年榮譽獎章
為廠貢獻40周年榮譽獎章
上海華通開關廠建廠65周年暨郵協成立1周年
上海華通開關廠建廠70周年紀念章